在中国文化中,玉石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装饰品,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价值。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喜欢用“玉”来比喻美好的品质或事物。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与美玉相关的汉字,包括它们的读音、结构解析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玉(yù)
结构:独体字。
部首:“玉”本身就是其自身的部首,在检索含有玉的字时通常会从这里找起。
笔顺:一 丿㇏丶丶。
字源演变:甲骨文中以侧视的形象出现,由三道横杠组成,分别表示玉器的不同部分;金文承续了这一特点,并在其下增加了一个点,用来象征穿孔;小篆进一步简化成两道横杠加一点的形式,最后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样子。
字义:指一种质地细腻、光泽温润的矿物。也常常被引申为美好的品德和才华等。
瑾(jǐn)
结构:左右结构,“王”旁+“堇”,其中,“王”在古代是通假于“玉”的意思。
部首:“王”旁,但实际含义与“玉”相关联。
笔顺:先写“王”,再写“堇”。具体顺序是一 丨㇀ 一 亅𠃍ノ ノ㇏。
字源演变:这个字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没有更早的文字形态记载。“瑾”本意是指美玉,后来也可以形容人的美德。
字义:最初用于特指青色或绿色的玉,后泛指任何颜色鲜艳美丽的宝石。同样地也被借代成为德行高尚之人的代名词。
璧(bì)
结构: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宝盖头,下面是“必”。
部首:由于它属于形声字,所以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规定归入到“石”部。
笔顺:共16画,先书写上方的宝盖头,接着依次写下半部分的“必”字即可完成整个字体构造过程。
字源演变:璧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诗经·大雅·崧高》中有提到过它。起初指的是圆形平边有孔洞可以悬挂起来佩戴或者祭祀时候供奉给神灵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玉石制品。
字义:专指中间有孔的圆盘状玉器。古人常把它作为礼器或是信物赠予他人表达敬意。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这些带有“玉”的字眼都富含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不仅仅代表着物质上的宝贵财富,更重要的是寄托了人们对理想人格追求向往之情愫。
本文由“字词网”收集、整理,素材仅供研究、学习。考订注释若有误,欢迎反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ci.cn/hanzi/18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