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字开头的成语及其解读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中,“外”是一个常用且意义丰富的汉字,在成语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外”作为表意文字,其内涵丰富,涵盖了“外面”的方位概念及“非本族或本国的”的引申含义。接下来将介绍几个以“外”字为开端的成语,并对其构成和含义进行深入解析。
【1】外合里应
拼音:wài hé lǐ yìng
解释:从外部配合内部行动。指内外勾结共同做某事。
例句:“敌人企图通过‘外合里应’的方式突破我们的防线。”
该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曰如何是西江一句,师曰:‘外合里应’。”
【2】外强中干
拼音:wài qiáng zhōng gàn
解释:外表看起来强大而实际上虚弱无力。
例句:“别看他长得人高马大,其实外强中干,身体素质很差。”
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3】外圆内方
拼音:wài yuán nèi fāng
解释:比喻人处世虽然随和,但内心却有坚定的原则立场。
例句:“他是个外圆内方的人,表面上很温和,但对原则性的问题绝不让步。”
此成语来源于汉代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有云:“故外圆者,象规;内方者,法矩。”
【4】外柔内刚
拼音:wài róu nèi gāng
解释:形容人的性格表面温柔而实际坚强不屈。
例句:“她虽外表柔弱,实则外柔内刚,有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临众不惑,外柔内刚。”
以上四个成语均以“外”字起头,它们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外观与内在之间的关系,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
解构“外”字
部首:夕
笔画数:5
笔顺规则:撇、横折钩、点、竖弯钩、斜钩(最后一笔)
构造方式:形声兼会意。“夕”代表时间概念,“夆”表示方向位置。组合起来即为相对于内部而言的位置,也就是处于外部的意思。
“外”这个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夕”,代表着太阳落山的时间段——傍晚时分,意味着一天结束之后的状态;右边的部件“夆”,可以理解成一个方向指示符,暗示出一种向远的方向移动的趋势。这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则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外部”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空间上的存在状态,也是某种时间和情境下的相对关系。这便是“外”字所传达的基本意思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由“字词网”收集、整理,素材仅供研究、学习。考订注释若有误,欢迎反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ci.cn/hanzi/18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