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字旁的字有哪些?怎么读?
在中国汉字中,“支”作为偏旁部首出现时通常被称为“攴(pū)”或“攵”,这个偏旁在楷书中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最后一笔为竖钩的“攴”,另一种是最后一笔为捺的“攵”。这两种变形都是由古文字形体演变而来的,主要用于表示与打击、驱赶等动作相关的意义。
一、攴/攵字旁相关汉字介绍
攴(pū)
字例:
敗(bài):失败的意思,在古代写作“敗”,其中的“攴”意指用武器击打,因此整个字的意义为击败、战胜;
助(zhù):“助”的甲骨文像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身后用手支撑着的样子,本义指帮助、协助;
改(gǎi):“改”最初是指以手改变事物的状态,后引申出修改、变更之意。
攵(sǒu)
字例:
收(shōu),本义为收割庄稼,从攵从丷(读zǎn,象聚拢之形),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使用工具收获作物的动作过程,后来才泛指收取各种东西;
放(fàng),会意兼形声字,小篆字形左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棍棒,右边是一个方向箭头指向外面,表示手持棍棒驱赶牲畜外出放牧的情景;
其他含支字旁的常用汉字还包括:
攻gōng(攻击)、收shōu(收获)、救jiù(救援)、赦shè(赦免)、赦shì(施舍)、数shǔ/shù/suò(计算/数目/列举)等;
二、字的构成和书写规则
这类字大多属于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撇折起笔一般比右侧部分高一些,捺画则向右下方舒展,显得比较开阔;
“攴”、“攵”作为部件时常位于字的左侧或下部,其笔顺一般是先写撇折再写点,最后写捺或竖钩;
如“教”字是由一个表音符“交”加一个表意符“攵”组成,表示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三、结语
攴攵字旁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字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支字旁”的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学习这些带有支字旁的汉字,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希望大家平时多多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本文由“字词网”收集、整理,素材仅供研究、学习。考订注释若有误,欢迎反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ci.cn/hanzi/181956.html